努力让每个孩子

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登录/注册    幼儿园登录后台

关注芳草教育公众号

  • 首页

  • 商品

  • 课程

  • 装备

  • 网络学院

  • 关于芳草

  • 个人中心

  • 教师版

  • 大屏版

  • 商务版

  • 家长版

  • 公众平台

  • Android

  • iPhone

  • 管理后台

教育观

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才能更好地发挥儿童成长引导者的作用

幼儿园与社区、家庭共育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最佳平台

儿童观

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童年不是成人期的简单预备

而有其独特的价值

芳草

教育

14年学前教育经验,全体系的幼儿活动资源和装备

京版芳草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中央文改办(中宣部)确定的国有文化企业股权改革试点单位,是北京出版集团控股、中国华录集团及骨干员工参股的国有控股企业,注册资本金6000万元,是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是北京市学前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
芳草教育旨在落实国家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并基于对学前教育的深刻理解,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和服务,向社会传播先进教育理念,芳草影响力:......

中央文改办(中宣部)确定的国有企业股权改革试点单位

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课程

资源

一站式配齐全体系课程及装备资源

  • 商品

  • 课程

  • 装备

  • ¥48 市场参考价

    地球村上的科学奥秘·一起去探索教师用书

  • ¥118 市场参考价

    地球村上的科学奥秘·一起去探索科学盒子

  • ¥138 市场参考价

    中华科学启蒙系列之科技在身边幼儿用书

  • ¥35 市场参考价

    中华科学启蒙系列之科技在身边教师用书

  • ¥118 市场参考价

    芳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体验馆之《你好,二十四节气》幼儿套装

  • ¥68 市场参考价

    芳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体验馆之《你好,二十四节气》教师用书

新闻

动态

让天下的幼儿乐于学习,让天下的教师有效施教

春季新入园幼儿家长的四个必须和三条建议

2024-02-21

四个必须 1、必须相信老师和幼儿园。在幼儿园里老师一定会尽全力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和生活。分离焦虑症每个孩子都会有,所以家长不需要过度关注和烦恼。 2、入园前和入园后,要和孩子多多铺垫和介绍幼儿园的情况。一定要让孩子对幼儿园有所了解,并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是一个很开心、快乐的地方。不能传递负面信息,比如不能说:“你再不好好表现,就把你送幼儿园,让老师好好教育你”。 3、必须调整作息时间。入园后有些孩子吃吃饭就睡着了,还有些孩子中午到睡觉时间怎么也不睡,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所以家长在家里一定要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周末也不要玩得太疯,这样孩子才能更快的适应幼儿园。 4、必须在入园前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比如吃饭、穿衣服、上厕所。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昨天我们有一个小班中午吃饭,一共抽调了6个老师帮孩子喂饭,场面老壮观了。孩子如果自立能力不如人,有时候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对上幼儿园产生负面情绪。 三个不要 1、不要过度关注。现在很多妈妈有些过度关注孩子,宝宝哭,她也哭,你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宝宝。放学后,不需要特别去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你越关注他,越会加强孩子的这种焦虑和不适应。 2、不要撒谎。前两天我们遇到一个家长,孩子不爱吃早饭,她到了幼儿园就骗孩子说:咱不吃了,不吃了。老师就误以为孩子真的不用餐了,结果家长很生气地说:“我这是骗他,你不知道吗?”家长朋友们,切记不能为了一时安抚,去欺骗孩子。比如你跟孩子说:今天不去幼儿园啦,给他骗出家门,结果一拐弯,又给他送进幼儿园。这种善意的谎言一点起不到好的效果,反倒会越弄越糟。 3、不要试图讲道理、说服孩子。我们有一个家长早上来了,孩子哭闹,不让她走,她会蹲在门口给孩子讲道理讲半个小时,其结果是孩子根本听不进去,甚至会哭得更凶。孩子处于分离焦虑、哭闹期,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最好的方式就是,跟孩子正式告别,果断离开。请相信我们老师会把孩子哄好,而且很多时候,只要家长离开,孩子马上就会融入到班级的正常生活。 (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点 “阅读原文”,了解芳草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

  • 征稿启事

    2023-11-30

    为了展示并传播新时代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的先进成果和经验,促进幼教工作者的专业成长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现面向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研究者、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工作者、管理部门从业者诚挚征稿! 一、稿件内容 稿件可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政策之窗: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相关的政策及科学解读等; 2.理论前沿:国内外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前沿成果; 3.儿童身心:0—7岁学前儿童身体及心理发展热点问题、探索成果等; 4.托育园地:托育机构婴幼儿教育及养育实践成果,机构规范化管理、运营提升案例及经验; 5.幼儿园教育:幼儿园课程建设、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开放日活动、托幼衔接、幼小衔接、园所管理等创新做法与经验; 6.家庭及社区教育:家园共育、家庭教育、社区共育等创新探索及实践成果等。 7.教师成长:师风师德建设、教法策略创新、教学评估与反思、教育技术应用等。 二、稿件形式及要求 稿件可以为专著、理论文章、实践案例等,优质内容可不受篇幅限制。具体要求如下: 1.内容导向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倡导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 2.内容必须为原创,不得侵犯其他人的权利,若为多人创作,须征得所有创作者的同意并予以署名; 3.相关理论研究、实践成果、经验做法等要体现创新,展现前沿性、先进性、独特性; 4.专著应包括书名、前言、目录、正文、参考文献、作者及单位介绍等。内容体系完整、逻辑清晰、前后统一、语言流畅; 5.论文应包括题目、关键词、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作者及所在单位介绍等。行文理论新颖、主题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语言简练; 6.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的文献; 7.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第一作者需要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学历、研究方向; 8.获基金及获奖论文: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省部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 三、投稿方式 1.来稿通过电子邮箱:editor@fangcaojiaoyu.cn投递,投稿务必注明作者详细的联系方式,以便针对有疑问的内容随时查询核对,请提供通信地址、电话、电子信箱等。 2.为了便于投稿交流,可以扫下方二维码入群。 四、稿件甄选及出版 1.来稿必复,请勿一稿多投,若2个月内未收到相关用稿通知(电话或邮件),可自行处理稿件; 2.编辑部会同专家对来稿进行甄选,对符合要求的稿件在6个月内予以成书出版; 3.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请在来稿邮件中声明。

  • 开始为幼小衔接焦虑?你应该看看这份指南

    2024-04-19

    “幼儿园没学过拼音,开学上小学了,要不要报个班?”“识字不多,加减法不会算,一年级跟不跟得上?”“40分钟一节课,坐不坐得住?”还有几个月,一批孩子们将走入校园成为一年级新生。知识储备够不够?小学生活怎么样?怎样才能适应小学?成为不少父母焦虑的问题。 如果父母能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和孩子一起做好准备的话,小学入学不用发愁。 幼小衔接的六个断层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过程,最终帮助孩子顺利跨过这道坎。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既有孩子,也有家长。 德国的哈克教授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六个断层关系: 主要关系人的断层 孩子升入小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在生活照顾上的角色会逐渐减少,孩子在心理和生活上失去了依靠,使孩子感到有压力和负担。 学习方式的断层 小学中分科目、常规课堂的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游戏为主、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课堂时间的延长、知识化程度加深和游戏化程度下降,孩子在行为、心理和学习上都需要转变和适应。 行为规范的断层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会得到满足或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是要求遵守学校章程的,不再似幼儿园的随意和自由,可能会让孩子有束缚、限制的感觉。 社会结构的断层 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小伙伴分离,进入一个新的人际圈,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的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期望水平的断层 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在学业上的要求增加了,减少了孩子游戏、玩耍的时间,孩子需要在学习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会感到压力。 学习环境的断层 幼儿园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产生学习障碍。 哈克教授的六个断层关系总结了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孩子所面临的转变,为家长进行提供了着力点,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发展特点,从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心理素质、行为规范、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全方位对孩子进行衔接,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转变,帮孩子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最重要的入学准备就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心理“软着陆”。但千万注意,不要机械地认为小学是“零起点”教学就等于孩子可以“零准备”入学。为了让孩子更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和过渡,家长还是要给孩子做些学习准备,适当储备一些知识。 幼小衔接,家长们担心什么 一 邻居家的孩子都在提前学习一年级的知识,这样提前抢跑效果会好吗? 家长们请放下焦虑,孩子们进入一年级学习进度还是挺慢的,其实与学习知识相比,一年级的老师们更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参与活动的情况如何,课后能否做到及时复习等,这些才对孩子的发展更为重要。 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对孩子适应小学生活不仅没有帮助,甚至还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幼儿园就过早学习一些知识,超越年龄的能力诉求,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这对孩子适应小学来说会带来更多的压力。 即使孩子死记硬背得到了我们想要的学习效果,小学刚入学也的确能走在同学们的前面,但是以后呢?总会碰到新的知识和挑战,在那时候再去重新适应会不会难度更大呢? 二 都在提倡零起点入学,这样没问题吗?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零起点指的是教学体制,对抗的是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教育行为。鼓励的是促进幼儿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践操作进行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究。完善玩教具、游戏材料、图画书的配备,丰富游戏资源。是将目光放在孩子的长远发展上,而不是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就拼光了孩子所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大数据显示,孩子“零起点”入学,其实真的没有问题,零起点学生和非零起点学生,小学生活适应情况并无明显差异。并且提前学习可能会抑制儿童记忆发展,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 幼小衔接,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入学,家长们具体要做些什么准备呢?这里也给大家一些小建议: 第一个准备:心理准备 让孩子对上小学产生期待。湖北宜昌某外国语小学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面向1700余名幼儿园大班家长的问卷调研中,竟然有67%的家长没有想过如何让孩子提前对小学产生期待。没有期待,如何让孩子爱上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呢?所以上小学前,做好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可以这样做: 用语言引导 用轻松的语气告诉孩子将要进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用榜样激励 请身边其他正在上小学的孩子,给自己孩子讲讲上小学愉快的经历。 走进小学亲身体验 带着孩子走进心仪的小学参观,如果可以,最好能让孩子体验一节小学的课堂。 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 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吃苦头”等话来吓唬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 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 出现问题时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并给予积极的暗示。如:“宝贝真有毅力啊”“你做得不错,但如果……可以更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成长过程。 第二个准备:习惯准备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议在幼升小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孩子五种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 定时入睡,早睡早起,坚持午休。 好好吃饭 自己吃饭,少吃零食和路边摊食品。 讲究卫生 饭前便后要洗手,便后冲厕所。 物品还原 用过的物品要放回原处。 生活自理 自己穿衣,整理书包。 第三个准备:能力准备 培养孩子适应未来学习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取既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体验学习的快乐,又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这些能力的习得会是受益终身的,其中阅读力和专注力两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阅读力 (1)坚持定期带孩子到图书馆看书或到书店买书; (2)坚持每晚半小时亲子共读; (3)坚持读书,给孩子做好示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4)坚持为孩子寻找阅读伙伴并搭建分享平台; (5)坚持无压力阅读,在阅读的早期,只和孩子“聊”书,绝不“检查”孩子阅读成果。 可以说,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是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送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当然,早期阅读绝不是早期识字,家长们要分清二者区别,切不可急功近利,用识字替代阅读,这样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专注力 关于培养专注力,这里有四个建议: (1)远离手机。频繁地玩手机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 (2)关掉电视。看电视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行为,会阻碍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限制其想象力,经常看电视会延缓大脑发育,且这一影响是不可逆的。 (3)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但需要特别注意三条:一、不能将孩子规则以内应得的东西也延迟满足;二、规则以外的,可以满足的,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则应说明原因;三、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的,不能哄骗,而应温和而坚定地说明原因。 (4)创设环境。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要培养他的专注力等习惯,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幼小衔接,重点关注什么? 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简称 NEGP)”认为儿童的入学准备包含儿童在身体健康与运动领域、学习方式领域、社会性发展领域、言语发展领域和认知发展领域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已经是目前国际上有关幼小衔接内容能够达成共识的说法。家长可以从这五大领域出发,参考图表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不同领域的能力。 在身体健康与运动领域,家长可以帮助幼儿通过运动、家务、手工、画画、弹奏等方式,提高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增强手部力量,以适应入学后的写字学习;在社会性发展领域,可以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结交朋友,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待人礼貌、不大声喧哗、不随意打断他人说话等;在学习方式领域,通过陪伴游戏,生活中引导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在言语发展领域,家长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当幼儿口头表达不清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并引导他们清晰表达;在认知发展领域,家长可以指导幼儿学习生活里的行为规则,让他们理解规则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等提出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概念,包含学习品质、情绪与社会性、数学准备、言语与语言能力、身体与运动能力、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和知觉转换能力等八大维度,成熟水平越高,则入学准备条件越充分,家长可以借鉴此概念,从不同维度出发,观察孩子是否达到入学成熟水平,并根据孩子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孩子相对较弱方面的能力,以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 在入学准备期请家长不要吝啬鼓励和赞赏。但凡孩子取得进步,都要告诉他“你太棒了!我真为你骄傲”等等。孩子越有信心,越愿意去努力学。孩子进入小学,面临一个新的环境,家长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幼小衔接不是一两个月的任务,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趁暑期,家长们赶紧行动起来,和孩子们一起做入学前的衔接准备吧~ (声明:内容来源于“微言教育”,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点 “阅读原文”,了解芳草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

  • 应彩云:读懂孩子对阅读的期待,走出绘本教学的3个误区!

    2024-04-19

    读懂孩子对阅读的期待 开学伊始,一熟人小孩不愿意上幼儿园。 细细倾听,小孩说:“老师和大家一边看书一边聊,聊啊聊,真无聊!”一打听,是一个以阅读为特色的班级。 阅读,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活动; 书本,在人生的漫长岁月中,是不可或缺的朋友。 所以,无论怎样的小孩,我们总期待他们在阅读中,渐渐爱上书本。 我发现,孩子在毫无压力、毫无目标的状态下,都是喜爱书本的。因为书中有他们未知的新奇世界,有他们未曾经历的非常体验。 因此,儿童图书对孩子来说,是非同寻常的生活梦幻之旅。 但是,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反映,自家的孩子不喜欢阅读。 我以为那是“被”我们不喜欢的。 近年来,面对丰富的绘本资源,我和大家一样,对早期阅读重拾热情,对绘本教学展开了研究。 我发现:无论老师在教学中怀揣着怎样的目标,孩子在阅读时,最期待的始终是故事的情节事件。 绘本画面可以增增减减 9月的一天,我给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看绘本《熊叔叔的生日派对》。我拿着大图书习惯地边翻页边提问:“你们看熊叔叔在干吗……这时发生了什么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熊叔叔又怎么了……” 目的性太强的我,显然“惹毛”了这群想知道“后来怎么了”的孩子。他们急切地打断我:“你烦死了!看下去,快看下去!” 在绘本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以看图讲述为主的教学形式,使孩子获得读懂图意的方法。 可是,一堂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集体教学,没有太宽裕的时间让孩子“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学习读图。 并且,太多的画面解读有悖于孩子看书的初衷。 所以,集体阅读中的读懂画面,还真不能在长篇大段的“怎么看出”中,使孩子渐生厌倦而疏离了教学。 由于绘本除了图像之外还有文字,尽管不多,却往往为图像的情景做着解释。有时,没有了文字的画面几乎难成故事。 例如,绘本《一根羽毛也不能动》的第一页:天鹅和鸭子彼此对峙的模样,不看文字,很难让人读懂“情况”。 教学前,何洁老师在设计课件时,分别在它们的脑袋上方添加了一个图像符号:一个大拇指,用以解释文字“鸭子觉得自己很棒……天鹅觉得自己也很棒……他俩都觉得自己很棒”。 活动中,孩子比较准确地读懂了事件过程。所以,在绘本教学中,为画面增加一些图像符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 有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主题思想,我们也可以在绘本画页中增加画面,帮助孩子将童话的思想与现实的生活相连接。 被师生共同喜爱的绘本《搬过来搬过去》,在故事发展阶段,有个动人的情景:抱着家具搬家。画面洋溢着这对情侣对生活的热忱,这正是故事的主题:带着热情和智慧,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第一次和孩子一起看到这个情景时,一个孩子叹息:“哎呀!还搬啊,那么多东西,会很乱的……” 王红裕老师立刻回应:“他俩很聪明的,搬家才不乱呢!” 以后,王老师就在这画页后增加了一页:大小不同的盒子。 让中班孩子在这个情景中感知整理和搬移东西的方法。 这时,在绘本画页中增加画页,既使孩子感受了鳄鱼和长颈鹿的积极乐观和聪明智慧,又为孩子习得生活的技能提供了情景,从而绘本的主题思想着落于孩子的心田。 同时我发现:一个情节奇妙、引人入胜的绘本故事,一般不止7、8页。一个人物生动、情感浓郁的儿童故事,一般总有并列的情节和重复的语言。自然,这些情节并列、意义重复的画面,为故事感情的累积、孩子反复的感知,作了必要的铺陈。但是,集体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集体阅读对于孩子阅读方法的获得、认知及思想的重构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如何有效地两者兼顾呢? 在开展绘本《天生一对》的教学时,我减去了“它俩很般配”的画面; 《犟龟》教学时,我减去了“乌龟一路上遇到另外3个朋友”的画页; 《换一换》教学时,我减去了“小鸡与最后3个朋友换声音的情节”…… 这些意义重复的画面,却给了孩子自主阅读的动机和空间。 我们不必担心孩子对原作欣赏的缺失,因为一次趣味盎然的绘本教学,一定会引导孩子对原作孜孜以求,犹如一部好的电影对原著作的影响一样。 绘本教学可以动动玩玩 还清晰的记得,儿子还是小学生时,我带他去杭州的西湖游玩。出发前,他和我一起兴致盎然地准备着,对旅行满怀期待。路上,看着窗外的美景,我对他说:“西湖边桃红柳绿的,你仔细看看,它们的种植有什么特点,回家你要写作文的。”那一刻起,儿子对游玩趣味索然。 不久,我哥哥带他去钓鱼,估计哥哥一定没有对他提类似的要求,所以,提着两尾小鱼回家的他兴奋异常。那周,他写的作文《舅舅带我去钓鱼》,第一次被老师当做范文展示出来。 瞧,没有明确要求的经历,使孩子凭自己的感受完全投入其中,情绪体验自然就更为强烈而深刻。 同样,当孩子翻开图书,开始期待中的梦幻之旅时, 老师的“看看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使孩子的阅读趣味索然; 当孩子想象着自己的情节事件时,老师的“看看小老鼠的表情是怎样的”,使孩子的奇思妙想被中断。 渐渐地,这样的集体阅读使孩子产生“聊得真无聊”的厌倦,不知不觉地疏离了书本。 当然,极富责任心的教师,总是想让孩子在看完每本图书之后,可以收获文学作品传递的精神和思想。 但值得琢磨的是,孩子的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道理”的认知,是通过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 而在幼儿园里,感受和体验的途径就是“把玩”,即动一动,玩一玩。 绘本《方格子老虎》,说的是一只小老虎为亲人和伙伴带来与众不同快乐的故事。应该说,书本原本就很好玩,只是如何才能让孩子体会“方格子”与众不同的乐趣呢? 设计时,我想到了课改教参里“民间童谣”中的《跳房子》。于是,我这样设计大班阅读教学《方格子老虎》—— 第一环节:解读封面,了解虎纹特征。在动物真实认知的背景下,孩子对绘本老虎身上的方格子所引发的事件,越发期待。 第二环节:欣赏画面,倾听事件冲突原由。在故事情节中,联想我们生活中的冲突和不愉快,激发解决矛盾感受愉快的愿望。 第三环节:羡慕小虎,体验方格子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快乐。在小老虎的引导下,孩子在方格子上玩起了《跳房子》游戏,体会不同韵律下的不同玩耍乐趣。 设计时,我将童谣“跳,跳,跳格子,跳好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娶娘子,娶好娘子生儿子”改编为“跳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生儿子”,此举理由有二:一可免去民间习俗的解释,二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较快地记忆语言,在较少的4×4的16格子里,把玩游戏。 果然,活动中当我念叨两遍之后,孩子迅速地在16格子中间,边跳格子边造房子。首轮玩耍之后,有的孩子造了13间“房”,有的造了8间“房”。怎么会这样呢?交流之后我们发现,房间的多少与跳格子的节奏有关。 于是,我激发:“8间不是最少,13间不是最多,怎么跳格子才是最少的?怎么跳格子才是最多的?” 孩子在剧增的玩兴中,充分地发挥着自己的智慧。 玩耍后的再次交流,最少的造房,从4间到近乎耍赖的1间,大家在“没有节奏…赖皮嘛…”哄笑中,体会挑战的乐趣。当然,把16格全造满的孩子,赢得了大家“哦——”的惊叹。 玩耍最后,我激发想象: 如果从方格子老虎身上再移下4块格子,你能玩起来吗? 几个女孩说:“童谣念得慢,脚下跳得快……一个字跳两格。” 一个男孩却说:“再加童谣!加结婚啦!”哦!民间的智慧。大家笑成一团。 第四环节:领悟主题,萌发喜欢方格子老虎情感。认同故事“尽管小老虎身上没有了方格子,但在大家的心里,他依然是那只带给大家与众不同快乐的方格子老虎”的主题。 就这样,一个原本或看书或听故事的教学活动,在貌似插科打诨式的操作玩耍中,孩子既酣畅地玩,又专注地读,既学做了游戏,又完成了绘本阅读。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周兢教授曾说:早期阅读,尽管是阅读,但依然带有早期的孩子学习特征,那就是在活动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 我们应创设允许孩子“放下书本‘一会儿’、自由驰骋‘一会儿’、离开座位‘一会儿’、动手动脚‘一会儿’”的集体学习氛围,那么,孩子就能在同伴的相互触发中,感受阅读的快乐,从而爱上图书。 走出绘本阅读教学的3个误区 绘本,因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被大家普遍关注。在绘本绚烂的画面、诱人的情节、美好的情感中,我们除了让孩子获得他们可以和需要的学习内容之外,最本质的愿望是他们能够爱上阅读。 可是,我们却看到,在许多早期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孩子凭着抽象的情感谈着空洞的话题,孩子盯着自己的焦点思绪却“被”想着。 渐渐地,一些孩子开始不耐烦地卷着书角、走神地咬着书页;渐渐地,一些孩子成了高歌猛进的“只讲”人才。 显然这不是早期阅读想要的结果。 怎么会这样呢?我们的早期阅读教学实践到底有哪些误解? 误解1:有效阅读就是将看懂的说出来 绘本故事,有比较精美的语言。 所以,我们总期待在阅读中,孩子可以将看懂的说出来,孩子可以学习看的技能的同时,学习说的技能,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时,学习语言。 而现实中,会读的人不一定会说,会说的人不一定会读。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无论是演说还是谈心,总能把话说得妥帖而直达听者的心坎里,可她却不识字。已故数学家陈景润,开展那么艰深的数学研究的他应该是读万卷书了,可他却不会上课教学。 可见,会读与会说,不是必然的关系。所以,阅读活动不一定是语言活动。当然,我们可以在阅读活动中,丰富孩子的语言,培养孩子的表达力,但非功能性的语言练习,很容易使孩子在趣味索然中远离阅读。 误解2:绘本阅读就是看图讲述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对绘本画面的解读,诸如对符号与语言、情节与情景、思想与精神、规则与规律的理解,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这种对画面的解读,如同以前语言教学中的看图讲述。一般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都会运用看图讲述的形式。 一次观摩阅读教学中: 老师翻开第一页:“看,这是哪里?有谁?在干什么?”孩子怀着好奇和对故事的向往,踊跃地观察着、讲述着。 老师翻开第二页:“看看,大老虎在干什么?小老鼠在干什么?”孩子依然想象着图画事件的发生。 老师又往后翻一页:“大老虎和小老鼠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 …… …… 老师将图画书翻到第八页:“你从哪里看出……”我看到已有半数孩子相互嬉戏了。 显然,这样的阅读活动不是孩子喜欢的。 是孩子不喜欢看图讲述吗? 不是的。 我清晰地记得好多年前上海市语言课程中,看图讲述的内容大多是1~2幅图,最多的也只有4幅图。 可是,一个情节起伏、内容丰富、事件有趣的故事绘本,少说也有十页八页的,孩子易动的心思和单纯的眼神,如何经得起我们“漫长”的步步逼近、句句拷问。 另外,如果绘本故事中文学语言的审美趣味,在师生不休的问答中逐渐遗失,那么,儿童绘本作为教学内容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尽管阅读教学中有看图讲述的形式,却不能把阅读活动变成看图讲述活动,不能把孩子看书时的心驰神往变成暗自神伤。 误解3:阅读理解就是停顿讨论 又一次,我们师徒研讨绘本《妈妈摘的葡萄》。 第一页,老师问:“你猜猜,小狐狸为什么哭?”孩子一阵天马行空。 第二页,老师问:“你猜猜,妈妈会怎么说?”孩子又一顿神侃神聊。 接着,老师问:“……你猜猜,小狐狸怎么说……你猜猜……你猜猜……”哦!阅读活动变成了猜谜活动。 应该说,适时适度的“你猜猜”确实可以引发孩子对活动的关注和兴趣。 但漫无边际的想象,犹如云中漫步,使孩子“找不着北”地阅读、支离破碎地欣赏。 (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点 “阅读原文”,了解芳草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

服务

体系

覆盖全国的支持及服务体系,确保交付质量

分布于全国的上百位培训师

  • 7家分部
  • 400家合作伙伴
  • 30000所幼儿园
  • 600000幼儿教师
  • 3000000幼儿

扫码添加人工客服

400-696-4188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6号

电话:010-58572600 邮箱:dmservice@bphg.com.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裕民东路3号京版大厦F座8层

电话:400-696-4188 邮箱:kf@fangcaojiaoyu.cn

Copyright © 2020 - 2024 京版芳草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704237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801